BOSS與我的那些事。
YY & KUSO之作。
 
YY即意淫、KUSO是無厘頭。
文章標籤

聞人云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蟬宮曲.西湖夏宴》元.徐再思

 

卷荷筒翠袖生香,

忙處投閑,靜處尋涼。

一片歌聲,四圍山色,十里湖光。

只此是人間醉鄉,更休題天上天堂。

老子疏狂,信手新詞,贈與秋娘。

 

此曲描述西湖夏宴盛景。

 

炎夏雖熱,卻仍尋靜處乘涼。

此處人間醉鄉,天上天堂亦復如是罷了,休再提起!

 

酒宴歌宴,宴飲酣暢,甜齋先生一時興起,隨手譜寫新詞贈予一旁的秋娘。

 

聞人云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蟬宮曲.贈粉英》元.徐再思

 

溫柔鄉里娉婷,

清比梅花,更有餘清。

玉蕊含香,瓊蕤沁月,瑤萼裁冰。

冠楊柳東風媚景,賦芙蓉夜月幽情。

花下蘇卿,月下崔鶯,

世上飛瓊,天上雙成。

 

此曲為情詩。

贈佳人粉英。

 

以梅花喻美人,而風流獨絕、姝豔獨絕。

將此女歌頌猶如花下蘇卿、月下崔鶯,沉魚落雁、閉月羞花之美貌,冠絕春天百花、夜月芙蓉。

恰似世上飛花,天上雙成。

聞人云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蟬宮曲.》元.徐再思

 

問青天呼酒重傾,

幾度盈虧,幾度陰晴。

夜冷魚沉,山空鶴唳,露滴烏驚。

看楊柳樓心弄影,聽梨花樹底吹笙。

雪與爭明,風與雙清。

玉兔韜光,萬古長生。

 

此曲寄月託情。

 

一方面寫月,實則寫人生際遇。

認為人生聚散猶如月之陰晴圓虧,就如悲歡離合一般,世間萬物皆不可動搖分毫。

 

月如雪般明淨、風般清澈;只有玉兔伴月萬古長生。

 

寫月亦寫嫦娥。

聞人云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蟬宮曲.送沙宰》元.徐再思

 

宦游人過錢塘,

江水湯湯,山色蒼蒼。

馬首西風,雞聲殘月,雁影斜陽。

男子志周流四方,循吏心恪守三章。

岐麥林桑,渡虎驅蝗。

人頌《甘棠》,春滿琴堂。

 

送友上任,臨別寄懷之作。

描述送別友人時的情景。

過錢塘江時,江水浩大、山色蒼茫,西風吹拂馬頭,時已近黎明,遠處有雞啼伴著天邊殘月、大雁塔的影子在斜陽映襯下格外修長。

期許友人男子自是志在四方,遵循聖賢教導恪守約法三章:殺人者死,傷人者刑,及盜抵罪。

如此必然逢凶化吉,前程遠大不可限量。

 

單純喜歡「宦遊人」三字。王勃的贈別詩《送杜少府之任蜀州》寫道:「與君離別意,同是宦遊人。」。宦遊一方面因任官而遠行、一方面為求官而遠遊;在交通不便的古代,此一別可能再難相聚重逢,故令人格外傷感,寄詞託興作別。

想起王菲的《紅豆》還有《宦遊》這首歌。

聞人云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蟬宮曲.西湖尋春》元.徐再思

 

清明春色三分,

湖上行舟,陌上游人。

一片花陰,兩行柳影,十里莎茵。

不要多殽排一品,休嫌少酒止三巡。

處處開樽,步步尋春。

花下歸來,帶月敲門。

 

清明攜友同遊,賞春景之作。

宋元清明節除了掃墓,亦同上巳節為春遊賞春之日。

有花豈可無酒?

在西湖畔有一片花蔭、兩行柳樹、十里草地,構成西湖三分春色,任君賞玩。

不要混淆花中一品,酒過三巡依然未盡意。

四處皆可打開酒樽共飲尋春。

直到月上樹梢方歸家叩門,喚人攙扶歇息。

 

此首我喜歡後四句:「處處開樽,步步尋春。花下歸來,帶月敲門。」

將遊玩需盡興方歸之意,傳達得極為透徹。此句乃畫龍點睛之筆。

 

令人想起日本的賞櫻、賞楓團情景。

聞人云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蟬宮曲.紅梅》元.徐再思
 
蕊珠宮內瓊姬,
醉倚東風,誰與更衣?
血淚痕深,茜裙香冷,
粉面春回。
桃杏色十分可喜,冰霜心一片難移。
何處長笛?
吹散胭脂,吩咐春歸。
 
 
蕊珠宮又名「蕊宮」,即道教所謂「仙宮」。
 
此作寫作手法係以紅梅擬人,將紅梅比擬作仙宮仙女。
 
仙宮中的仙女啊!欲飲還醉,誰來為她換去衣裳?
 
塗抹上脂粉的白皙面容,因淚水淌下染上紅色朱痕血淚。仙女緋紅色的裙子有冷香依稀,是梅香。
 
粉色的容顏似春回大地、百花盛放,令人欣喜,仙女心中的冰霜猶未消融。
 
何處待長笛?
 
紅梅落盡,正待春歸。
 
 
想起那句經典的「陌上花開,可緩緩歸矣」。
 
文章標籤

聞人云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很喜歡這首元曲:
 
《折桂令.春情》元.徐再思
 
平生不會相思,
才會相思,便害相思。
身似浮雲,心如飛絮,
氣若遊絲,空一縷餘香在此,
盼千金遊子何之?
證候來時,正是何時?
燈半昏時,月半明時。
 
 
這首大抵是寫閨中少女初識戀愛滋味,便害起相思病徵,腦中左思右想都是心中思思慕慕的對方。
 
然而對方是否了解少女苦悶幽深、近君情怯的複雜心緒呢?
 
究竟少女的初戀能否有個好結局?這些作者都沒有提到,讓人忍不住為少女惦念記掛在心。
 
作者只是輕飄飄在春天埋下了一個伏筆,卻惹得眾人春情萌發。這恐怕也非甜齋先生預料中事。
 
此作未完待續。
文章標籤

聞人云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孤獨跟寂寞看上去很像,分類列為同義詞,其實還是有些許不同。
 
  有陣子很流行「鑰匙兒童」這樣的說法,就是父母都忙上班(或者單親、或者獨生子女),從學校放學回家的孩子,必須自己一個人用掛在脖子上的鑰匙開門吃飯、獨自在家中看電視做功課玩遊戲。
 
  後來為避免這樣的情況,學校開始有第八節課跟晚自習,就是為了讓工作忙碌的父母稍微放心。更早之前的安親班或補習班都是為此興盛的行業,然而少子化加上低薪、M型化社會,某些部分讓學校取代安親班的功能。
 
  關於鑰匙兒,大多早熟獨立,很有自己的想法和主見:有些孩子習慣後變得自立、有些會帶朋友回家、有些不喜歡一個人待在家;選擇在外面遊蕩,可能是網咖或公園、遊樂場、夾娃娃機店。才有警察或訓導主任常去學校附近這些地點巡邏、找學生的趣事。
 
  前人曾說:「人不風流枉少年。」也說「在學生時代沒翻過牆、翹過課、偷騎摩托車、參加學運或校慶、運動會、畢業旅行、打架、跟老師互槓互嗆、暗戀或談戀愛⋯⋯以上都做過才叫青春不要留白。」
  假使都沒做過的話,這傢伙若不是家裡管得嚴、老師看得緊的超級模範生(好學生)就是被班上同學霸凌欺負的對象,大抵不脫這兩類。
 
  前些年從《那些年,我們一起追的女孩》開始吹起懷舊風電影,到《我的少女時代》描述的都是六七年級生懷念的青春往事。《返校》的題材年代應是更早以前,是五年級生(民國紀年)曾遇過的威權統治與戒嚴時期。無論是教官、髮禁、禁止集會結社、禁書、禁歌⋯⋯,以現在動輒投書媒體或人本或教育部的眼光來看,自是覺得非常不可思議。
 
  然而那確實真正存在過。
 
  有句話說得對:「前事不忘,後事之師」,就是勸戒人們勿重蹈覆轍。可惜歷史往往不斷重演。
 
  在雨傘佔中活動時,對老一輩人而言,能活下去即可;管他上面當家作主的是誰,天高皇帝遠,只要不亂即可。台灣亦同,一部台灣史,從葡萄牙到日本、中國,經歷諸多政權統治,才發現台灣的耐受性極強、學語文和接納新文化的速度也極快。
 
  前陣子之所以熱衷推廣注音符號,除了注音符號是台灣特有文化外,也遇到很多朋友開始在學習漢語拼音跟簡體字,那是赴中工作所需;然而漢語拼音的普及率與易學易讀,其實並不如注音符號簡單好記,更別說亂改一通的簡體字,所以才發出慨然之歎。
 
  粵語或許終將被普通話所取代。就像看著那些三觀不正、利字當頭的戲劇電影,都很好奇所謂中國傳統倫理文化跑哪去了一樣。明明國文課本上讀的學的、《古文觀止》挑選的文章並無太大差異,可是兩岸三地的文化習慣就是如此不同。
 
  記得補習班我很尊敬的某位老師曾說:「先知總是孤寂的」,意思是聰明人看跟想的東西跟普通人不同,著重更深更遠而非眼前近利。因而不由想起李白《將進酒》:「古來聖賢皆寂寞,惟有飲者留其名」。
 
  寂寞難免,孤獨卻是自己選擇的。有人害怕、有人享受,有人習以為常;無非個性不同、選擇不同罷了。
 
  蔣勳老師《孤獨六講》講得很好,我更愛他的有聲書,喜歡聽他淡淡地敘述,有種看盡世態炎涼、卻仍「也無風雨也無晴」豁達自適的嗓音。
 
  「人的一生就是不斷的告別,其中,最難告別的是父母。」
 
  若我說,最難告別的是自己,因為身體會陪我們到最後。
 
  李敖大師故去後,幸而還有張大春,就像李白和杜甫、金庸及古龍。
 
  否則沒有對手的人生,真真是寂寞如雪。
 
  忘了是誰說,學做文章須得先學寂寞,耐得住寂寞才能做好學問、寫好文章。因為寫文便是在和自己的內在對話。
 
  可孤獨不是,孤獨是一種狀態,寂寞是一種心態。
 
  想起金庸小說裡的東方不敗和孤獨求敗。哈!這兩個也可添作一對。一樂事也。
 
文章標籤

聞人云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今相逢,今相逢,碧海潮聲。
人可慶,人可慶,立定誓盟。 
月下影,舉燭添燈,
從未忘彼那一劍劃過蒼穹破碎虛空! 
再言華山論劍,誰與爭鋒!
 
——《今相逢》聞人云
文章標籤

聞人云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